曾国藩心学实战:领导重用你的背后是利益算计,不懂算法注定吃亏

阅读提示:《曾国藩心学实战》是一个系列,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,全是曾国藩心学在官场、人际交往中的具体运用,是普通人快速成长的操作手册。方法简单,易操作,建议从第一章看起。

先来看这个问题:

曾国藩攻下金陵,把湘军裁撤后,手中已经没有多少兵马了,可慈禧太后为何还要命令他北上剿捻?

是不是慈禧太后重视曾国藩,觉得他才是大清王朝的守护神,如果没有他,捻军就不可能被消灭。这是对曾国藩的重视,说明朝廷仍然很看重他。

慈禧太后也是这个意思,同治四年(公元1865年)五月三日,慈禧太后在给予曾国藩的谕旨上,就写得非常明白:

曾国藩老于戎事,筹画动中机宜。著即克期出省,督率南路水陆援兵,侦探贼踪(捻军),相机剿办。

如果仅仅是认为朝廷、慈禧太后对曾国藩的信任和器重,就太肤浅了。曾国藩久历官场,一眼就识破慈禧太后对他信任的背后,另有深意。

此时的曾国藩,把湘军裁撤后,他的手中已经没有多少人马了,除了驻扎在金陵的三千亲兵外,把驻扎在各地的湘军加起来,也不足一万人。

那么,慈禧太后为何还要命令曾国藩北上剿捻呢?很多情况下,领导重用你的背后,都是利益算计,不懂其中的算法,注定要吃亏。

慈禧太后重用曾国藩的背后,就是利益算计。

一是试探曾国藩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。

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消灭太平天国后,他成为大清王朝第一功臣和权臣,他对朝廷到底有没有威胁,无人知晓。

曾国藩虽然在攻下金陵后,快速将湘军主力裁撤,并让自己的弟弟曾国荃辞官回籍,以此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。

不过,曾国藩所做的这一切,都是他自己的行为,看起来好像是自断臂膀,但真正的目的是什么?慈禧太后并不知道。

对于曾国藩这样功高盖主的人,慈禧太后自然不能直接表示对他的怀疑,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手段,对他进行试探。

前面我们也提到,清朝入关以后,不仅不让汉人掌握兵权,甚至不让汉人官员管理兵事。咸丰皇帝时期,新闻中心在清朝绿营毫无战斗力的情况下,不得不借用民间的武装力量抵御太平军,但这并不表明对汉人掌握兵权没有提防。咸丰皇帝屡次不给曾国藩地方实权,就是对他的提防。

慈禧太后掌握清朝的统治权后,对曾国藩也是一边利用一边提防。

太平天国被消灭后,曾国藩虽然裁撤了湘军,但这是不是曾国藩在掩人耳目?慈禧太后自然想弄明白曾国藩的真实目的。

如果曾国藩在湘军被裁撤的情况下,依旧能一呼百应,说明他的影响力还在。另外,如果曾国藩拒绝服从朝廷的命令,就说明他目无朝廷,目无君上,是有野心的。

二是要把曾国藩调离两江地区。

两江地区是湘军集团的主要地盘,这一点,是朝廷最为担心的问题。

从当时的军队分配情况来看,湘军被裁撤后,主要的军事力量为左宗棠掌管的楚军,以及李鸿章掌管的淮军。

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手中不仅有军队,还有地方实权,其中,左宗棠为浙江巡抚,李鸿章为江苏巡抚。

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曾国藩提携起来的人,而且,楚军和淮军中,都有大量的湘军将领。

正是湘军集团在两江地区的影响力太大,才让慈禧太后不得不考虑将曾国藩调离两江。后来,慈禧太后把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,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。

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慈禧太后命令曾国藩北上剿捻,完全是出于利益考虑,不仅试探了曾国藩对朝廷的忠诚度,也把他调离了湘军集团的势力范围,当然,如果曾国藩能把捻军消灭,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。

曾国藩明白了慈禧太后的利益算计后,他是如何应对的呢?

领导懂得利益算计,自己也要懂利益算法,这样才不会吃亏。曾国藩在不敢拒绝慈禧太后命令的情况下,他只好顺应慈禧太后,接受朝廷的命令。

当然,这个命令并不是无条件接受,而是要让慈禧太后看到自己的诚意,那么,曾国藩是如何表示诚意的呢?我们下一章接着讲解。

本专栏重点参考资料:《曾国藩全集》《曾国藩年谱》《清史稿》《曾国藩传》《曾国藩大传》等。(图片为配图,图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)
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客多文史